祝賀德世資深雕塑家劉世軍先生受邀中國雕塑網訪談
發布時間:2021年03月24日 新聞出處:成都德世空間景觀造型藝術工程有限公司-雕塑廠家/成都雕塑制作
近日成都武侯區沙堰街一尊半陷在地里的石獅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注意,它獨具特色的造型,讓大家對它“一見鐘情”。萌萌的石獅讓成都這個城市在全球疫情以來一下子又變的鮮活起來!
沙堰街現場實景
中國雕塑網通過多方渠道找到了該文化藝術墻的原設計者———德世空間景觀造型藝術資深雕塑家劉世軍先生。聽劉世軍先生講:“他小時候就讀過的一所學校是由一座明清時期古老的寺廟改建而成,那是資陽一個叫成仙寺的地方。寺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了嚴重破壞,在寺廟周邊的泥地里到處都散落著半隱半現的佛像、石柱、石獅、柱礎、臺基等古剎遺跡,他們小時候經常爬上去玩。他也一直想有個機會展現那種情景,抒發那種情懷!所以正好借助這個項目來展現,比如現場設計有地下發掘場景、冒出地面的川西建筑瓦屋頂、由可供人參與的立體建筑過渡成透視浮雕,再演化成二維的畫面以及這半掩冒出地面的獅子等。都是為了營造一種頗具歷史沉積感的文化氛圍!這也是一種新的空間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
沙堰街部分設計草圖
(記者)問
(劉世軍)答
問:你所理解的雕塑藝術是怎樣的一個概念?
答:雕塑藝術又稱空間藝術,是一門以物質載體來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理念,并以一定的空間體量的方式存在而構成可視、可觸、可感、可知的造型藝術。它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特定標志和人文意識的體現!本人從事雕塑工作三十年以來,從來不敢妄言自己是個合格的雕塑家。因為雕塑藝術是一個不斷探索、思維、感悟、體驗、集技巧和思想于一體,改變主體材料,使之最終作用于空間,作用于人的綜合、復雜的、充滿情趣的體力和腦力高度結合的一個參與性工作和審美過程!它不僅是心手合一的高超技藝,更勝之于十月懷胎,挖掘本我,融入個人情感, 自娛自樂,自慰和移情的手段!
簡單說,就是借助于形體,克隆本我思想和情感意識,同時引發觀者不同感悟的過程!它與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同理。
問:能談談當聽到自己的作品被市民戲稱為“啃地獅”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嗎?
答:沒想這個事情會突然引起社會這么大的反應!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人們的意識前衛、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性格開朗且幽默詼諧,他們賦予了雕塑全新的個性和意義,對我來說是個意外的驚喜!其實這種所謂的黑色幽默是一直都存在,我并不認為這些是具有主觀貶義的故意!這就是雕塑和每個不同的個體發生了關系,產生了聯系,形成了情感互動并且相互作用!所以就有了觀眾與藝術作品內心互動,通過不同層面的感知、折射不同的心理效應,這就很容易產生幽默和詼諧故事了!至少現在大家感受到的是愉悅的!
在生活中這種黑色幽默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就雕塑這個行業一直都有這種黑色幽默存在,比如以前貴州有個四根柱子放置一個大圓球的雕塑,老百姓說:“是四大班子頂個球”;廣州有個雕塑是一個現代女人體,一手抱個嬰孩,一手高舉寶劍,老百姓說的是“二奶要報仇”;一個女神像,有一串象征和平的鴿子和橄欖葉,老百姓說: “女人喜歡耍鳥”;綿陽有一根大金屬柱體雕塑,一柱摯天,老百姓說的是“綿陽人要雄起”;成都有個“五丁開山”的雕塑,老百姓說的是:“拿起斧頭砍自己的腳”等等。都是不同層面觀眾自我情感的宣泄和釋放!也反應了群眾豐富的想象力且具有明顯的時代背景!比如原成都東郊一環有個“建設者”雕塑在全國工人大下崗后被戲稱為“工人階級等于零”,說是預言了國企下崗的必然趨勢!當然有很多雕塑本身就缺乏專業水平,立意庸俗,施工粗制濫造且非雕塑的專業施工團隊制作,這都是公共雕塑項目不成功的必然因素。
在與劉世軍先生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是一個特別有思想,有情懷且非常好玩的藝術家。他的很多作品深受全國各地群眾的青睞,比如成都東郊記憶的幾組雕塑,宜賓高鐵站雕塑以及徐州音樂公園雕塑等很多城市雕塑。且部分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國內雕塑大賽或獲獎!
據他透露,本來近期他正在做一些在公共空間展出并可讓觀眾參與的個人雕塑作品。經過這次事件,讓他深深地感受到雖然藝術創作需要“天馬行空”,甚至“靈魂出竅”,但要出的去、回得來,要接地氣!要更加注意把握公共空間展出作品的尺度!最好是附上作品創意說明或現場解說!希望大家到時候踴躍參與并能夠喜歡那些作品,如果沒能讓大家滿意也請多多包涵!